查看原文
其他

TOD杭州:极境枢城,无界创源

王旭、黄诗贤 城PLUS 2022-07-03


印象里的杭州是绿杨白堤、水光山色的西湖风月,是潮平岸阔的钱江胜景,这里的风景冠绝天下,是人们常言的“人间天堂”。


如今的杭州,城市尺度不断扩大,以“未来数字创新区”、“未来总部”、“未来城市实践区”展开未来城市的发展结构;以创新为源头、以TOD开发为引领,循序渐进,展现理想城市的范型探索。


图 | 未来杭州城市


双浦,位于未来城市实践区的核心,是承载杭州未来发展的三大引擎之一。它具有三大最突出优势:


——
未来创源


原研创新功能的构想和逐渐布局,是杭州走向未来全球创新城市的远见。城市发展将善用山水城野的本底优势,以风景孕育创新动力,借助轨道枢纽、国科大、东洲岛等资源要素的投放,统筹南北创新功能需求和三江汇生态文化,实现“链接”、“完型”、“南启”三个结构性作用。


图 | 未来产业策源地:从地理中心走向服务中枢


——
文化山水


双浦是富春山居图的开卷之地,历史上众多文人学士踏足于此,留下千古名师名画。这里是君子“十日得一山,五日画一水”的隐逸之地,也是渔樵耕读的归居之所。山水形势与文化故事赋予了双浦场地“人在画中游”的空间对位,以及千年一脉的文化感应。

图 | 丰富的山水人文元素


——
城野生境


群山环峙、三江汇流、良田聚落,构建出顶级生境,呈现有别于西湖的另一种自然特征;向北是广阔城郭,向南是清净田居,“城”与“野”双重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设计底盘。合作各方在踏足之初便形成了处理好“城野关系”的设计共识,以城野调和,铺陈杭州的潜力与价值。


>>左右滑动优越的城野生境


我们希望将未来的城市雄心与现存的田园乡愁融合,以山水境、杭风韵、未来感、科技范,勾画未来杭州的理想人居范式。



总体设计
极境枢城 无界创源


项目团队紧密围绕双浦的独特条件和未来城市实践使命,提出“极境枢城、无界创源”的发展愿景,设计方案紧密围绕极境本底、枢城触媒和创源动力,以空间和交流无界的设计方法,绘制未来杭州城乡发展的理想图景:以原创成就杭州的未来、以无界衍生无限的可能。


城市设计提出“链接、创源、城野、多维”四个维度的规划设计策略,并针对性制定了详细的TOD“云城”方案。


——
链接:时空压缩、功能协同


我们期待轨道为杭州和双浦带来城市发展的战略性破局。因此,我们提出“一快一慢”的轨道发展愿景和“1+N”人本枢纽体系。


“一快”,通过梳理远期城市轨道布局和运营组织,完善城市轨道网络与战略发展区域的耦合关系,实现双浦与中心城区、市域主要节点及机场等重大枢纽的45分钟到达,支撑双浦作为未来城市实践区中启动区的高标准要求,吸引重要城市功能和创新人群集聚。


一慢”,注重未来目标人群的特征和体验需求,提出多元化慢行交通和人文活动场景的匹配模式,构建对外便捷、核心集聚、内部舒朗的交通服务系统。采用枢纽体系提升效率,以轨道TOD为内外衔接核心,配置若干个微枢纽节点,形成“1+N”人本枢纽体系;高效集成中运量、水上巴士、高速自行车道、漫步道、游览交通乃至智慧交通等系统,为市民提供高效、便捷、舒适的多元化出行体验。


图 | 面向未来的慢行游憩场所


——
创源链式嵌入、环形聚合


我们提倡双浦成为未来城市实践区创新功能的交互中枢。设计提出以前端创新和协同创造重新定义未来创新基因,联动周边板块形成产业协同创新廊道,融入杭州的创新版图。通过建立创新同盟(产业协作集群、复合功能桥接)等方式,建立围绕三大产业类型、九个创新创意平台为特征的未来产业光谱,展现以前端创新为特征的杭州城南创新原型。


创新同盟,以未来城市实践区为基本单元构建未来产业策源地。通过产业协作集群、复合功能桥接等方式,联动南北原研创新功能愿景、融合东西极致环境,将双浦的地理中心提升为产业的服务和策源中心。



产业光谱,建立围绕三大类型、九个平台的未来产业功能体系。依托片区空间特征布局数字创新、前端创新、文化创新三大类型,以复合、生长的演进思维,为在未来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产业形态提供多元化的承载空间。

图 | 九个创新服务平台

 

——
城野:城野交互、城乡共生

我们希望双浦作为未来城乡文明协同发展的理想范式。通过“城野交互”和“城乡共生”,最大程度延续双浦现有的秀美田园风貌、和谐村野关系和闲适生活节奏,塑造未来可游可居的理想情境。

 “城野交互”,延续区域生态格局和尊重现有的乡野风貌特征,实现“山水入城、山水渗透”的设计的意象。延续区域“北城南野”的城野布局,梳理现状的塘浦、塑造蓝绿空间骨架,构建融合水巷、汀岸、湖园等多元化的生态基底,形成拥江衔山的整体结构。将科研、数创等重点功能置于北侧,衔接北部周边城市功能,而文创、艺创等功能点缀南侧,形成以西研、中枢、东园、南野为主要特征的城乡渗透布局。


图 | 城野交互的规划结构图


“城乡共生”,以共生城中村和原野自然乡展现对于未来城乡文明的态度,促进文化脉络在城乡动态生长中有机延续。共生城中村,随时光流动将形成不同时期的适应性形态,伴随功能和人群的演化需求。原野自然乡,维持细胞单元布局,通过微更新植入艺创、休闲、商业等功能,提升乡村服务体验,同时为新经济提供低成本和灵活式的空间载体。


动图 | 形境相生的多元功能边界

图 | 共生的城乡界面

 

——
多维:坊院七式、洄游街市


我们探索杭韵生活的空间组织方式和人文思想精神内核。通过“坊院七式”和“洄游街市”演绎新发展时期杭韵生活的空间样貌和活动场景。



坊院七式”,坊巷是杭州传统生活及新经济发生的空间载体。提炼杭州“院、园、街、坊”等文化空间原型,形成空间的组织方式和杭韵生活内核,依据不同的区位、功能及城野关系形成七种坊院形式及多尺度的街市系统,以坊巷塑造未来的杭韵生活。既是传统符号的现代化演绎,也是功能组团的空间创新,又是坊院交往的自然回归。


动图 | 七种坊院形式


“洄游街市”,塑造明灯错落、游人流连的街市图景。山水交往中轴,以起承转合之势塑造山水城野的对话空间;城市大脑步廊,是科学家与创新人才的交往空间;风情水巷,是茶楼酒肆的市井体验,是迂回漫游的巷院长廊;乡坊慢巷,感受原生乡村街巷的亲人尺度,寻找田间阡陌的乡愁记忆。


图 | 街市环境

 


核心区设计
师法自然、人本设计

 

我们演绎杭州未来云城生活的自然人文属性和人本关怀特征。通过“师法自然”和“人本设计”,将庞大的车辆段与城乡结构、功能布局和活动场所融合起来,构建面向未来公共生活的TOD示范样板。


左图图源:huasong.com


——
师法自然


以风景界定车辆段的综合开发。以山水交融渗透之势,设计从自然中“生长”出来的上盖空间,通过层次丰富的景观化解车辆段带来的高差,将突兀的城市巨构隐逸于风景之中,形成一个“看不见的车辆段”;借鉴三江汇河浦的自然形态,设计贯穿车辆段及周边的立体云廊,串联数字创新坊、文创复合坊、未来生活坊等功能,将车辆段塑造为融合山水乡田的未来综合体。


图 | 隐逸自然的车辆段一体化上盖空间


以在地文化演绎未来云城的形象。从杭州文脉中提炼新坊巷街区组织形式,以克制的体量、灵活的空间组织和复合的功能形成未来云城的主要街区形态。提取传统江南建筑飘逸舒展的建筑语言,塑造未来双浦最具杭韵的建筑形象。


图 | 在地文化演绎的新坊巷街区和杭韵建筑环境元素

 

——
人本设计


以立体复合功能提供高效转换组织,以舒适站厅环境营造枢纽到达感。通过立体分层的功能组织,优化纵向人行、车行交通衔接实现垂直的无界换乘;采用阳光站厅设计,营造舒朗的到发环境;多元化的公共功能与公共场所耦合,塑造面向未来的TOD“云城”体验。


图 | 引入阳光的站厅


回顾与展望


杭州市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公开征集(地铁双浦车辆段)在8月26日公布结果,优胜方案设计机构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、凯达环球(亚洲)有限公司、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体,优胜方案设计机构将按照专家与主办方意见,继续做好方案的整合、深化和完善工作。


在竞赛阶段,设计团队从城市战略需求和在地特征传承两个角度相向思考,融合多专业多团队的智慧,建构城乡发展的理想框架和空间组织的未来图景。


城市是由复杂要素和多元主体共同构成的,本方案力图展现在多变未来中的一种可能性,但更乐于融合对于综合发展有利的可能性探索。


我们希望,双浦在生态、人文、创新和枢纽示范等方面的价值能够在广泛的共识中得到贯彻,也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抓住更多的机遇,以原创成就杭州的未来、以无界衍生无限的可能!


图 | 竞赛方案总体鸟瞰图

……


重要说明:以上规划内容为已完成的竞赛方案阶段的设计概要,不可作为任何形式的法律和行政事项依据。伴随着深化工作的逐步推进和实施条件的逐渐明晰,方案深化单位将结合具体条件逐步完善。

 

项目名称:

杭州市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公开征集(地铁双浦车辆段)

 

主办方:

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

杭州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

 

中标方案联合体:

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(牵头方)

凯达环球(亚洲)有限公司

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

 

中规院深圳分院技术团队:

项目主管:方煜、戴继锋

项目协管:王飞虎、李春海

项目负责人:王旭、黄诗贤

交通负责人:蔡燕飞

团队骨干:

规划设计三所:吴潇逸、胡杨浩博、朱顺杰、于悦等

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:李超、钟佩茜等

技术支持:赵雨暄、朱家慧、朱延庆、李倩蕊、赵芊芊、朱鸿钰等

近期阅读:

大拆大建式更新,深圳排放了多少碳?

21世纪什么最宝贵?

深圳新远见:光明科学城中心区设计




作者 | 王旭
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设计三所

作者简介: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,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、高级城市规划师。长期致力于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,在城市中心区、轨道枢纽地区、公共商业街区、生态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工作领域具有丰富经验,并广泛涉猎国家重点城市、战略重点地区和全国特大镇、特色城镇等城镇的各层次规划领域工作。参与或负责规划设计项目获得国优一等奖和多项省、市优奖项,参编学术书籍2部,发表论文十余篇。



作者 | 黄诗贤
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设计三所

作者简介:城乡规划学专业硕士研究生,2018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,近年主要从事城市设计、详细规划、城市更新、概念规划的规划研究及设计工作。近年来主要参与的代表项目包括《深圳市龙岗河活力发展带城市设计国际咨询》、《南昌市广州路沿线及东站站前地区城市设计》、《深圳市东门步行街和东门统筹片区升级改造》等。

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

关注城PLUS

 

感谢阅读 | 分享

联系我们

请在微信后留言 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